中国江西网-抚州头条讯 李世文、熊伟报道:“有知识、有文化才能彻底改变贫穷的命运。”在宜黄县二都镇白槎村,这句话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深入人心。近日,该村村委会主任黄黎明告诉笔者,他们村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已走出去上百名大学生。
虽然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白槎村的教育风气却一直很好。在村头的一桥一路没修之前,白槎村的交通非常闭塞。20多年前,村里就逐渐出现教育“搬迁”。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村民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城里读书。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2015年,省检察院和市林业局“连心”小分队进驻白槎村。“连心”小分队成员来了之后立刻开展深入走访,详细摸排了解当地贫困户的家庭信息,发现白槎村很多贫困户的子女处于学龄阶段,教育支出成为他们很大的经济负担。在了解情况后,扶贫干部们走进每一户贫困户家中,为他们讲解教育扶贫政策,把贫困户子女全部纳入教育资助体系,并鼓励他们要有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信心。
“儿子的学杂费不用交了,一年到头家里的生活开支并不大,现在靠养鸭和种田完全够用。”作为村里成功脱贫的典型,黄金辉早在去年就已脱贫。2013年,因为父亲病重,在外务工多年的他回到村里照顾老人。据村干部桂军介绍,黄金辉是个很有孝心的人,父亲瘫痪在床,全是他一人陪护。由于母亲过早离世,妻子因为贫穷也离黄金辉而去,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孩子在他身边。
一百多只鸭子,20多亩农田,这是目前黄金辉一家主要收入来源。“返贫是不可能,只要勤劳一点,一年一两万元还是有的,我现在的目标就是为将来儿子上大学攒够学费。”黄金辉说,有了教育扶贫后,儿子目前读书不用交学费,他的经济压力减轻很多。小孩子的书本、文具、营养品也都有爱心人士捐赠。
在白槎村像黄金辉这样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市林业局“连心”小分队成员周明刚告诉笔者,目前白槎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相对较多,这些孩子全部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对家庭特别贫困的寄宿生还会提供生活补助。
“重视教育,让每一个孩子能走进校园,在白槎村已形成了共识。”二都镇党委书记章带荣说,为了解决低年龄段孩子的上学难问题,白槎村小就设在村委会的一楼办公室。虽然上村小的学生人数少,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都一应俱全。
省检察院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郭小群说:“去年年底,白槎村的“连心”大桥和入村公路修建完成后,村里到镇中学的路程缩短到了5公里,到县城不到8公里。白槎村孩子的求学路更畅通了。”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