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博客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官员可以通过博客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汇集民智,这将逐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方式之一。我省官员也频频“触”网。
傅清的博客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新年之际,南丰县县委书记傅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人说官员开博客太张扬,中国官员一般都比较低调内敛,信守‘沉默是金’,但是我觉得新世纪的官员,利用现代科技了解民意十分必要。”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现任南昌市青云谱区区委书记的熊桂金,在他还是青山湖区区委书记时,其博客开通后的短短4天,访问量就达1700多次,评论和留言达200多条。
博客:都有很高的点击率
傅清的博客古色古香,与他儒雅的气质相得益彰。博客文不多,共11篇,但有6篇文章的点击率不断上千。开博4个月以来,他的博客点击率达20971人次,评论467条,留言274条。
傅清博客最受关注的一件事,就是他在博客上“卖”南丰蜜橘。去年10月,受外省“蛆橘事件”影响,南丰蜜橘的销量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价格和销量直线下滑,消费者谈橘色变,让正处在丰收之年的南丰蜜橘遭遇销售寒流。
为了走出阴影,傅清在博客上一连发表《南丰蜜橘“安全、有机、健康”》、《请大家放心食用南丰蜜橘》等文章。还号召当地干部在各大论坛发文,为南丰蜜橘“正名”。网上一连串的“吆喝”,终于《南丰蜜橘热销了》(傅清的博文)。一系列的努力,南丰人重新找回了销售市场。傅清兴奋地说:“去年已经卖出了近4亿公斤蜜橘,销量明显高于上年。”
记者浏览熊桂金的博客,博客日志中有《领导接访不能就事论事》、《谈民生》,《党建工作要围绕“创新”做文章》等6篇文章。熊桂金还特意在博客上贴出了自己在业余时间学习的照片。照片下的文字透露出他的好学不倦:“虽然公务挺忙,然而我仍要抽出时间进行学习‘充电’,如今数字时代,‘知识更新得如同手机、电子产品换代一样’。”
网友:建议与问责同在
傅清的博客是网友们的“建议箱”,如网友的留言《新鹰瑞铁路在南丰走向的建议》,网友就新鹰瑞铁路在南丰关键的接轨点和控制点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甚至还制定了草图。而网友在《给城管工作的几点建议》中,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分析了南丰县城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同样的,熊桂金的信访与民生话题,是网友们很感兴趣、点击率颇高的话题。当他还在青山湖区供职时,就有网友对青山湖区扬子洲乡提出建议,“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发展工业的,定位准确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期待一个生态环保、适合居住的扬子洲。”
当然也有“拍砖”的。傅清博客的留言板俨然成了网友们写“状子”的地方。问题主要集中在南丰县老城区的改造、交通违章现象如何改善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在博客留言板中出现频率也比较高,如学校教学环境、养老保险金、社区环境等问题。而熊桂金的博客上,网友的跟帖有时言语尖锐,网友“看不惯我说”在帖上直言:“青山湖区的南京东路积水十分严重,希望你及时解决”,“你那门口涨水的事你怎么到现在也解决不了?难道你敢说不知道?”
面对网友的质疑和炮轰,傅清坦然地对记者表示:“开博客之前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博客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在这里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网友。通过和其他网友的交流、沟通,我可以深入了解他们。而且生活中谁没有点情绪,现在让他们有个平台可以发泄也是好事。最重要的是,他们炮轰我,表示他们愿意听,愿意提出问题,这是最难得的。”
面对政府官员开博,有人赞叹“书记开博,思想开明,心胸开阔,与其交流,不亦乐乎。”也有人怀疑“是个摆设吧?”的确,由于工作繁忙,两位官员博客的更新速度和留言回复比较缓慢。但“我每天早上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博客。”傅清说:“一些网友反应的问题我虽然没有回复,但是看到后我会将问题打印出来,批示后交给各个部门解决和落实。”
记者在熊桂金和傅清的博客留言板中发现,两人的博客也确实让一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如小区无感应灯出入不方便、餐饮店环境污染等等。而一些一时不能解决的,他们也在提出解决方法与思路。
专家:民生博客利于施政
政府官员“开博”有何意义?记者为此联系了江西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王明美,他指出:“官员开通博客是很好的事情。在江西以外好多政府官员都开通了博客,其中包括市长甚至省长。通过博客,政府官员可以进一步拉近与百姓的距离,更好地传达施政的意图,并听取民众意见,广开言路从而吸收到好的建议。”而面对一些网友的“炮轰”,他认为:“难听的话也是一种意见,只有充分了解民意,才能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谈及网友发出官员“开博”实为作秀的质疑声,江西社科联副主席郭杰忠博士认为:“如果官员作秀能为民谋利,为民造福,那么就不是作秀而是务实。重要的不是指责官员是否在作秀而是要看他们是否在做实事。”
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在开设自己的民生博客。铜鼓县县委书记蔡炳生,在《致网友》一文中写道,“能通过实名博客这一种形式,和广大参与铜鼓发展、关注铜鼓发展和支持铜鼓发展的网友加强沟通交流,共商铜鼓发展大计,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本报记者杜金存 实习生黄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