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更好地传承宜黄戏,就一定要找好传承人,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这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唐光明的切身体会。近日,在宜黄戏大剧院,宜黄戏曲表演班的学生正在唐光明等人的指导下进行基本功训练。
“你的手要端稳,姿势要摆正,注意好神态,不要硬邦邦的……”在训练现场,稍有动作做不到位,唐光明就会亲自给孩子们演示,力求精益求精。
宜黄戏发源于宜黄县,始于清初,旧称宜黄班、宜黄调,主要流行于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它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作为当今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江西省古老剧种之一,宜黄戏有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2006年5月被正式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们刚开始重排宜黄戏时,最缺的就是人员,人少的时候甚至只有三个人上台表演。伴奏也需要去乡镇找,能上台演出的都是一些老艺人。”唐光明告诉记者,近年来宜黄戏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2017年以来,宜黄县委托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地方戏曲专业班,择优选送本地初中毕业生进行培养学习,并由当地宜黄戏传承人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进行实践指导,做到传承后继有人。
“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排练,虽然很苦很累,但值得。”19岁的谢巧眉是戏曲表演班最早的学生,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宜黄人,也想和老师一样把宜黄戏传承下去。
近年来,该县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大力弘扬宜黄戏,倾力打造这张国家级最富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名片,把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沉睡中唤醒。“看着这些孩子们认真排练,我感到很欣慰。”唐光明坦言,有了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一定能够让宜黄戏大放光彩,回归到百姓生活中。目前,宜黄戏曲表演班已招收学生29名。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